解讀2023諾貝爾化學獎:他們?yōu)榧{米技術增添色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北京時間10月4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公布,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fā)給蒙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路易斯·E·布魯斯(Louis E. Brus)和阿列克謝·伊基莫夫(Alexey I. Ekimov),以表彰他們“發(fā)現和合成量子點”。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量子點是一種通常僅由幾千個原子組成的晶體,就大小而言,它與足球的比例就相當于足球與地球的比例。“量子點具有許多令人著迷且不尋常的特性。重要的是,它們根據大小而具有不同的顏色?!敝Z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約翰·克維斯特(Johan ?qvist)說。
物理學家們早就知道,理論上,不同尺寸的納米粒子可能會出現相應的量子效應。但很少有人相信這一理論會應用于實踐。得益于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們對納米世界的探索,量子點如今已出現在計算機和電視屏幕等產品中,并應用于物理、化學、醫(yī)學等領域。
20世紀70年代末,剛畢業(yè)的博士阿列克謝·伊基莫夫開始在蘇聯的圣彼得堡Vavilov國家光學研究所工作。根據當時物理學界的知識背景,“同一種物質可以制造不同顏色的玻璃”,引起了他的研究興趣。于是,伊基莫夫運用光學方法來檢查彩色玻璃,經過實驗他發(fā)現,不同尺寸的玻璃樣品吸收光的情況不同:顆粒越小,吸收的光越藍。他很快意識到,他觀察到了與尺寸相關的量子效應。
1981年,伊基莫夫在蘇聯的科學期刊上發(fā)表了他的發(fā)現,這是科學家首次成功制造出量子點。
但當時,路易斯·布魯斯并不知道這一發(fā)現。1983年,他首次在溶液中發(fā)現了自由漂浮的粒子具備尺寸依賴性的量子效應。和伊基莫夫一樣,他發(fā)現硫化鎘的顆粒越小,吸收的光越藍。
為什么物質的吸光度偏向藍色這一發(fā)現很重要?事實上,光學性質的變化能證明這種物質的特性完全改變了。物質的電子不但控制其光學特性,還控制其他特性,如催化化學反應或導電能力。因此,研究人員可以根據這一發(fā)現開發(fā)全新的材料。
然而,研究人員當時還無法制造出尺寸大致相同的量子點。這正是蒙吉·巴文迪要解決的問題。
巴文迪于1988年開始在路易斯·布魯斯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后工作,進行了大量改進生產量子點方法的嘗試,取得了一些進展。隨后,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研究負責人,繼續(xù)努力生產更高質量的納米粒子。1993年,他和研究團隊取得了重大突破,制造出了特定尺寸的納米晶體。這種納米晶體幾乎是完美的,能夠產生獨特的量子效應。由于生產方法簡單,越來越多的化學家開始研究納米技術和量子點的獨特性質。
30年后的今天,量子點已成為納米技術的重要工具,并出現在商業(yè)產品中。量子點的發(fā)光特性被用于基于QLED技術的計算機和電視屏幕,其中Q代表量子點,量子點被用于改變部分藍光的顏色,將其轉換為紅色或綠色。量子點發(fā)出的光也可用于生物化學和醫(yī)學,生物化學家將量子點與生化分子相連接,以便繪制細胞和器官圖譜;化學家利用量子點的催化特性來驅動化學反應。
研究人員認為,量子點還有更大的潛力:未來,量子點可用于柔性電子產品、微型傳感器、更纖薄的太陽能電池以及加密量子通信等。
【責任編輯:邱晨輝】
- 21-12-30科研人員研發(fā)出水面智能保潔無人子母船系統 搭載動態(tài)避
- 21-12-31迄今最輕鎂同位素誕生
- 21-12-31我國瞄準智慧育種4.0時代進發(fā)
- 21-12-30研究人員開發(fā)出可自修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運行500小
- 21-12-30氣候變暖影響下,這種動物或將面臨“性別失調”
- 21-12-31控制調節(jié)性T細胞發(fā)育的生化“開關”找到
- 21-12-30韋布發(fā)射升空 五大天文任務可期
- 21-12-30“一不小心”活到200歲 太平洋巖魚的長壽秘訣人類可
- 21-12-31埃及法老木乃伊首次“數字化解封”
- 22-04-20超聲波為水下儀器和人體植入設備充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