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鄰居”物質組成比此前認為的更多樣
科技日報北京11月8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jù)英國《自然·通訊》雜志近日發(fā)表的一篇天文學論文,科學家分析了23個白矮星“鄰居們”的大氣,并對白矮星星系內(nèi)的行星和太陽系內(nèi)類地行星(包括地球)的主要組成,得到的最新證據(jù)顯示,在我們太陽系外的鄰近星系中,行星的地質和礦物組成可能比此前認為的更為多樣。這些發(fā)現(xiàn)表明,有些地外行星可能有獨特的行星吸積和分化過程,與地球的組成大不相同,并且在太陽系內(nèi)沒有可以直接比較的對應行星。
科學家們已經(jīng)知道,一旦某個主序星(就像我們的太陽)能量耗盡,它首先會膨脹成紅巨星,然后縮小變成白矮星,在此過程中捕獲周圍軌道上的行星。這些白矮星會被行星的巖石物質污染。過去的研究認為,這些受污染白矮星可能含有系外行星中的類似陸地的花崗巖地殼的痕跡,這在地球上也十分豐富,但這些早期研究尚有遺漏,譬如未對硅進行分析,而這是評估巖石種類的必要元素。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凱斯·普提爾卡和許偲藝,此次分析了23個鄰近白矮星的大氣,發(fā)現(xiàn)其中一些含有大量的鈣,但所有白矮星的硅含量都很低,而鎂和鐵含量高。
研究團隊認為,這反映了曾圍繞這些恒星軌道運行的系外行星的地幔組成。研究人員們還比較了受污染白矮星和太陽系內(nèi)類地行星(包括地球)的主要組成,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花崗巖陸殼或類地殼巖石的證據(jù)。他們認為,其他星系行星的組成和巖石類型,或許比過去以為的種類更廣。
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宇宙中各種元素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是如何運作的。其中一些元素比例的獨特性,造就了我們的太陽系中的行星。但科學家也已經(jīng)看到一些“鄰居”行星上實際存在著什么樣的化學元素,以及這些行星的“行為表現(xiàn)”與我們的迥異之處。這些地外行星的大小、運行周期、環(huán)境等信息十分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其組成成分,因為這決定了在該行星是否具有生命存在的適宜條件。
研究人員總結說,此次的發(fā)現(xiàn)提出了一些問題,關于為何地球的組成與其“星際鄰居”有所不同,以及這種反差究竟是典型的還是不可避免的。
- 21-12-30科研人員研發(fā)出水面智能保潔無人子母船系統(tǒng) 搭載動態(tài)避
- 21-12-31迄今最輕鎂同位素誕生
- 21-12-31我國瞄準智慧育種4.0時代進發(fā)
- 21-12-30研究人員開發(fā)出可自修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運行500小
- 21-12-30氣候變暖影響下,這種動物或將面臨“性別失調”
- 21-12-31控制調節(jié)性T細胞發(fā)育的生化“開關”找到
- 21-12-30韋布發(fā)射升空 五大天文任務可期
- 21-12-30“一不小心”活到200歲 太平洋巖魚的長壽秘訣人類可
- 21-12-31埃及法老木乃伊首次“數(shù)字化解封”
- 22-04-20超聲波為水下儀器和人體植入設備充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