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長江口二號”科技考古:一瓶看古船 一船看世界
“長江口二號”古船在哪里出生,去過哪些地方,它的瓷器在哪里裝的貨?它使用了多少年?為何沉沒海底?在上海的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的實驗室里,古船的科技考古同步在進行。在長江口二號出水的器物中,一個完整的瓶子引起了科研人員的注意,通過分子考古學等最新科技手段的抽絲剝繭,瓶子里的一顆稻殼,一塊“泥巴”,科學家們究竟能發(fā)現多少秘密呢?
稻殼、泥沙……一個瓶子里的“古船宇宙”
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開玩笑說,他們是“一手拿鏟子,一手拿顯微鏡?!痹趶偷┐髮W科技考古研究院,科研人員通過對稻殼進行測年和古植物DNA研究,不僅可以判斷稻殼放入瓷瓶的大致年代,大致推測其產地,結合瓷器的窯口,推測長江口二號的上貨港口。
一顆稻殼看古船,那么瓶中一粒泥沙,則蘊藏著成千上萬種微生物的“小世界”??蒲腥藛T通過看似不起眼的泥巴里,提取微生物的DNA信息,讓“泥沙”也能開口說話,并和全球DNA數據庫里的微生物進行比對,講述著古船的沉積過程和長江口水環(huán)境的變遷,目前他們檢測的一塊“泥沙”里,藏著3900多條微生物信息。
一船看世界:長江口變化的時間標尺
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王張華介紹,對地質和地貌學科來說,“長江口二號”提供了一個時間標尺,幫助學者弄清北港的演變歷史和機制,也有助于學者預測長江口未來的演變。
通過和百年前海圖的對比,科研人員還發(fā)現,那時長江口的北港還沒有貫通,為何“長江口二號”會沉在北港呢?沉沒的一刻又發(fā)生了什么?在上海大學,科研人員結合當時的海圖資料,用計算流體力學的方法來做分析,希望能給出答案。
通過聲納圖像智能識別古船,通過電腦仿真模擬沉船成因,通過圖像增強技術,在渾水中看見青花瓷的花紋……科技賦能考古,實驗室里的每個專家,像是拿著拼圖的一部分,隨著“長江口二號”的出水,專家們期待著更多謎題揭開的一刻。
(總臺記者 吳瓊 周力 成奕霖 李瑞)
- 21-12-30科研人員研發(fā)出水面智能保潔無人子母船系統(tǒng) 搭載動態(tài)避
- 21-12-31迄今最輕鎂同位素誕生
- 21-12-31我國瞄準智慧育種4.0時代進發(fā)
- 21-12-30研究人員開發(fā)出可自修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運行500小
- 21-12-30氣候變暖影響下,這種動物或將面臨“性別失調”
- 21-12-31控制調節(jié)性T細胞發(fā)育的生化“開關”找到
- 21-12-30韋布發(fā)射升空 五大天文任務可期
- 21-12-30“一不小心”活到200歲 太平洋巖魚的長壽秘訣人類可
- 21-12-31埃及法老木乃伊首次“數字化解封”
- 22-04-20超聲波為水下儀器和人體植入設備充電

